简体字的由来以及发展历程

吾爱学习 08-28 18:40

简体字的由来以及发展历程

         我们现在所写的汉字叫做“简化字”,简化字所存在的历史其实已经有上千年了。不过现在我们普遍书写的都是简体字,那简体字是怎么来的呢?
         因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,有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文盲,这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非常不利。不单单是日常的生产生活,在军队里面,有很多的战士乃至军官都不识字,这对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。
         于是在1954年,在军队扫盲的基础之上,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,正式开始了文字简化的工作。经过两年多的准备,《汉字简化方案》在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公布,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《简化字总表》。在《简化字总表》出炉之后,全国上下掀起了“消灭文盲”的群众性运动,不论男女,不分老幼,只要有时间,就会被安排去学习汉字,白天子女在学校里面认字,晚上回到家里再教给自己的父母,我们很多人的爷爷辈甚至是父辈都应该有这样的经历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,中国的识字率大大提升,文盲人数大大减少。
         从此简化字取代了繁体字,正式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必备工具。
         有人认为,中国大陆流行的简体字,是一种残体字。特别是在港澳台地区的许多同胞,都抱有这样的观点和偏见,甚至有人认为简体字是中华文化的倒退,是在开历史的倒车,割裂了中国的传统文化。
         其实,我们现在所用的简体字,在历史上早就存在了,在书法领域,有一种书法艺术叫做草书,在写草书的时候,很多笔画数特别多的汉字都会省去很多笔画。久而久之,大家就约定俗成了。
         根据《说文解字》中的说法:“汉兴有草书”。草书最早出现于汉朝初年,其最大的特点是:“存字之梗概,损隶之规矩,纵任奔逸,赴速急就,因草创之意,谓之草书。”为什么要写草书呢?就是为了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,利用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,将偏旁部首做了适当的简化与互借,这样书写起来就更为流畅,可以一气呵成。
         在历史上,有很多的草书大家,如草书的代表人物就有崔瑗、张芝、张旭、怀素,后人将他们评价为“草圣”、“草书之祖”,特别是崔瑗,他在草书领域的成就最大。
         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自己的《文心雕龙·哀吊》写道:“崔瑗哀辞,始变前式。然履突鬼门,怪而不辞,驾龙乘云,化而不哀;又卒章五言,颇似歌谣,亦仿佛乎汉武也。”
         因此,脱胎于草书的简化字并不是空穴来风,而是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,逐渐成为了通俗的习惯用法,大家在看到这样的简化字时也就不会有太大的抗拒心理。
         简化字的来源出了草书之外,还跟民间的很多习惯有关,有很多的字,大家为了书写方便就互通互用,最后导致一个字有多个意思,但是在不同的场合里面,结合上下文,又不完全影响阅读和理解,这就是汉字的神奇之处。
         到2009年,中国识字率已经达到92.9%。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,中国的文盲人口占总数的4.96%,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,中国的识字率一定能够更高。足以说明,简化字根本不是繁体字,没有它可能我国就是第二个印度了。一个国家,一个民族,文化水平的高低是国家的软实力,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硬实力,民众的文化素质提高了,更先进的科技知识才能够更为广泛切迅速地传播,中华民族崛起之梦想才更容易实现。大家说是吗?

相关推荐